2025年7月18日,“英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
《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家宏教授担任主编,共分十册,书写内容涉及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十大社会治理焦点问题,主要包括医疗服务机制发展、消费革命与社会转型、犯罪惩处机制建设、食品药品安全体系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变迁、人寿保险制度发展、商贸政策体系转型、动物疫病防治管理、地方法官与地方治理、初等教育管理机制发展等,都是世界各国社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焦点话题,对其进行梳理考察并结集出版,将有助于为当代中国政府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历史路径与现实参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紧扣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人类历史上最先走上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顺利实现社会转型的英国为研究对象,就其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社会问题,以专题研究方式对其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情况进行考察,体现出前瞻性、战略性和整体性,阐明英国社会于不同领域积极推行社会治理体系改革的基本历程,揭示了英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客观规律,重点关注英国社会转型时期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丛书10本分册共涉及十大焦点话题,拓宽与深化了相关研究情况。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范立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张鹏和《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作者代表曹瑞臣教授进行了致辞。范立双书记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治理,他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本丛书旨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精神,聚焦社会治理的体制创新问题;倡导以史为鉴、发挥历史学镜鉴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办学宗旨,本书的出版也是学院办学理念的发扬与落实。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世界史学科长期以来也非常重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世界大国的研究,希望能通过揭示世界强国的兴盛经验和衰落教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张鹏社长指出,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南北辉映,都倡导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本丛书揭示了英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特点及经验教训,通过学科交融的创新发展,实现了从“历史解码”到“现实赋能”的学术跃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由社长牵头,成立重点项目工作组,组建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资深编辑、校对队伍,还专门设计了品牌logo,希望未来继续加强中国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作者代表曹瑞臣教授对丛书编写过程中的各方努力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指出本套丛书汇集了多位学者的力量,希望较为全面地为读者呈现近代英国社会治理中的经验和教训。
随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张鹏社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丛书主编郭家宏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张鹏社长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向以副院长徐畅教授为代表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赠送丛书。

揭幕仪式

赠书环节
赠书环节之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丛书主编郭家宏详细介绍了丛书概况。他感慨,自2005年于剑桥大学访学起,就深深感受到研究英国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国家,它的社会治理经验和教训特别值得总结,这套丛书的出版使他得偿所愿。他强调该书的出版不仅是多位学者的思想精华,也是构建中国世界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次尝试,更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实践,指出该丛书涵括的10本分册就像封面图片印制的探照灯一样,从不同角度考察了英国社会转型历程。
对于丛书各册的主要内容概况,他也进行了简单介绍。
郭家宏教授等撰写的《近代英国公共医疗服务体制》主要聚焦英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医疗服务体系变迁,认为近现代英国包括志愿医院、济贫院医院、精神病院、隔离病院、工人阶级医疗互助机构和药房等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和体系在不断完善,体现出英国公共医疗服务从慈善性质向国家主导的全民服务性质的转变。
曹瑞臣教授撰写的《近代英国消费革命与社会转型》探讨了消费如何刺激社会发展,强调消费社会从18世纪初兴,19世纪得到发展,20世纪渐趋完善,特点是饮食、煤炭、文化阅读、服饰、家居休闲等日常生活领域都发生了消费革命,极大推动了英国的贸易增长、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
许志强教授撰写的《近代英国的社会犯罪治理》以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治理问题为切入点,以警察等管理制度的变化为主线,以城市犯罪的综合治理为暗线,认为随着在英国传统犯罪治理模式遇到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应对社会犯罪问题,英国逐渐建立了官僚制、专业性和高效率的犯罪治理体制。
王广坤教授撰写的《近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考察了近代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建构、发展和成熟演变。强调其管理模式逐渐由倚重工程师、医学的专家技能转向重视政府分权引导,管理思想上主要由注重“环境卫生”转向“医疗服务”,再进而转向同时兼顾环境与医疗卫生的行政分权管制。
初庆东教授撰写的《近代英国治安法官与地方治理》探讨了近代英国治安法官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治安法官群体是近代早期英国地方政府的权力中枢,他们作为地方社会的管理者,职权涵盖司法、经济、社会等诸方面。这个群体的勤勉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政令在地方实践的强度与效力。
兰教材副教授撰写的《近代英国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关系到近代英国食品药品与社会民生问题,探讨了英国社会和行业自身对食品药品的监管,梳理了英国社会和政府捍卫食品药品安全的实践。认为英国在国家主导下,通过社会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参与和密切合作,构建出较为成熟和全面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孙莹副教授撰写的《近代英国的商贸政策转型》聚焦于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商贸政策的转型。认为因无力解决经济、贸易和帝国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英国传统自由贸易政策开始受到质疑,随着1903-1906年关税改革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先后出现,英国开始重设关税,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臧书磊副教授撰写的《志愿社团与英国初等教育》阐释了英国初等教育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指出随着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需求的剧增,志愿社团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初等教育需求,国家管制介入其中。但是,志愿社团的初等教育治理实践意义和影响力很大,为国家主导的教育管理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郜峰研究馆员撰写的《近代英国人寿保险与社会变迁》看到了推动英国保险产业产生的重要因素,介绍了保险消费的主体、模式、立法等变化。认为英国的保险产业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最具代表性、发展最快的就是商业人寿保险行业,强调该行业对之后英国国民保险制度的创建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
吕富渊博士撰写的《近代英国动物疫病流行与防治》考察了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动物疫病管理。指出近代以来随着人口营养结构日益转向以肉奶为主、农业转向以畜牧业为主、海外牲畜及其产品进口兴盛、宠物饲养兴起等变化,英国动物疫病频发。作为应对,英国逐渐建立起相对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机制。

与会嘉宾随后就丛书和英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开放、热烈的研讨与交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指出,本丛书每一本书的规模都很可观,推动了我国英国史研究的深化。这种学术成绩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应继续传承“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他认为,西方史学界目前存在研究“碎片化”问题,其最大特点是弱化体系和理论的重要性,历史学研究中存在着“解构式”倾向,中国的世界史学者要秉承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要盲目效仿。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指出,本套丛书的作者传承了英国史研究领域前辈们的精神,共同撰写了优秀的成果,是我国英国史研究与出版的重要事件。这套丛书规模宏大,内容系统,包括公共医疗服务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疫病防治,以及教育、经济贸易、犯罪治理等诸多与英国近代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环环相扣,主题聚焦且鲜明,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路线,深入分析了英国现代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具有开创性,意义重大。他强调,学术研究应建立特色学派,形成有组织、有目标、有核心、有规模的学术生态空间;学者一定要产出思想,而不仅是罗列历史事件;要做有特色、有意义的史学,达到“以史为鉴”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学术研究需要不断创新,而非追求“碎片化”和“同质化”,希望参与丛书撰写的各位青年学者持有这种意识并贯彻落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杂志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指出,系列有组织的丛书研究,有助于推进英国史研究的专业化,值得其他国别史学者的学习。历史学者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和现实关照,可以从世界史角度推进对现代化的研究。同时,这套丛书也是区域国别研究的一个范例,区域国别学需要与世界史学者加强合作,希望未来有望更进一步,打通古代史、中世纪和近现代史的研究。他强调,学术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非功利性,所有学者都需要有学术自觉和学术担当。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成教授认为,这套丛书显示了21世纪中国学者研究英国史的中国视野,代表着英国史研究的趋势和高水平。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世界史研究迫切需要有组织、跨学科的研究,但此类研究也需要紧扣具体主题,与时俱进地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这套丛书的写作和出版就反映了这个趋势,特别值得倡导。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金源教授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方面,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工业化国家,政府对很多新生社会问题的处理特别值得参考借鉴,可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相当的启示。他强调,本丛书契合国家战略需要,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参考经验,同时坚守学术传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系列作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宋立宏教授认为,本丛书的10个分册都很有厚度和深度,主题也都较为集中和系统,对于英国这样一个移民较多的国家,有关政府的犯罪认知概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罪犯管理等社会史研究都很有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姜守明教授从自己的学术经历出发,指出老中青学人的交流互动非常必要。并强调,青年学者要有学术抱负,积极发扬和继承前辈先人遗留下来的优良研究传统,这套丛书就是典范,可为后续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提供榜样力量。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亚东教授指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是中国政府极为重要的现实关切,这套丛书体现了高度凝练且精准的问题意识。他认为,在党的二十大会议后,社会治理问题成为时代关切,本丛书的选题非常具有现实关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胡传胜研究员指出,这套丛书兼顾宏观与微观,具有学术深度,制作精良,是一部优秀的跨学科著作,体现了历史学和政治学、社会学的融合,对其他学科也有启发意义,是中国世界史学者潜心学术的成果。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历史系黄光耀教授认为,本丛书具备较强的专业性,系统分析了英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得与失,凝聚了所有参与者的多年付出,讨论了诸如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某些具有时代性和普适性的问题。他还指出,丛书的结构和框架逻辑较为严谨,很多研究都涉及到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的问题。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燕教授也指出,丛书的选题非常具有现实关怀,比如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寿保险、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关系到了很多今天仍然存在的、与普通人密切相关的问题,体现了中国世界史学者的敏锐洞察力,具有借鉴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安然教授认为,这套丛书的问题意识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普适性,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发展问题,有的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中仍在反复出现,甚至有时解决问题的手段成为了问题本身,这与历史发展的周期性和复杂性息息相关。她强调,在全球史研究成为新潮流的今天,历史治学更需要关注结构性研究以及比较研究,以融会贯通的全球视野为区域国别研究以及中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镜鉴。
学术讨论后,这套丛书的各位作者和前来参会的诸多媒体记者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英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英国社会治理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至此圆满落幕。

与会者合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