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于7月12日正式上映,并在本周上半周蝉联3日票房日冠。
这部追光“史上投入最大、规模最大、难度最高、主创最多”的动画巨制,以蒲松龄夜探兰若寺的主线《井下故事》串联《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五个篇章,用诙谐幽默、童真童趣、凄美哀婉、青春浪漫等多种风格,于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中的人情冷暖,展开蒲松龄笔下《聊斋志异》的东方志怪世界。

《聊斋:兰若寺》海报

累计票房破亿海报
从团队创作第一部作品开始,追光动画就致力于“中国团队为中国观众讲中国故事”,近年来《长安三万里》中的盛唐美景,《白蛇:浮生》中的宋韵悠长,都曾带给观众们深刻的印象。此次电影《聊斋:兰若寺》更是延续系列作品一以贯之的文化传承使命。
影片上映期间,《聊斋:兰若寺》制片人宋依依接受澎湃新闻专访,从IP改编的巧思、当代视角的融入,到工业化制作的实践与行业观察,全方位解读这部作品背后的创作逻辑与行业启示。

制片人 宋依依
从491篇志怪传说中挖掘5个故事“情感递进”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奇绝的想象力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制片人宋依依谈到,选择《聊斋》作为改编对象,想法一经提出,团队就表现出高度的兴奋。志怪元素与动画载体的高度适配,人妖鬼魅的奇幻设定、天马行空的想象,用动画呈现远比实拍更具优势。而决定要将《聊斋》电影化,第一个步骤就让团队“挑花眼”。从491篇光怪陆离的故事中精心筛选出5个篇章,既要保留大众熟知的经典,又要发掘鲜为人知的新篇,让成片最终呈现为一部兼具亲切感与新鲜感的“故事集”。
《画皮》《聂小倩》《崂山道士》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被率先纳入,它们自带观众基础,能快速建立情感连接;而《莲花公主》《鲁公女》等相对冷门的篇章,也因独特的故事气质和情感表达被赋予浓墨重彩的展现。
对于《聂小倩》这类经典,创新视角是改编的关键。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宁采臣与小倩跨越人鬼隔阂的情感在动荡时代中更显珍贵;《崂山道士》则在形式上大胆突破,非遗工艺毛毡风格呈现,柔和质感与故事轻松诙谐的调性相得益彰,既保留了原著中“贪心者的警示”,又以全新视觉语言让经典焕发活力。

《崂山道士》采用非遗工艺毛毡风格呈现
冷门篇章的改编则侧重“讲透故事”。《莲花公主》中梦境与现实的切换十分适配动画的表现,导演谢君伟在创作中融入唐代建筑元素与昆虫世界特性,让窦旭的蜂巢梦境既奇幻又扎根传统,团队测试了无数版本,才让视觉上天然具备“科幻感”的六棱形蜂房既符合想象,又不失古韵。

六棱形蜂房奇幻中不失古韵
如果仔细考究,影片中的惊喜彩蛋比比皆是,“崂山道士”篇将嫦娥奔月的经典造型还原到霓裳羽衣舞中,整体氛围参考了唐代诗人张祜的《华清宫四首》,还请专业舞蹈演员进行了动作捕捉,打造出仙气缥缈、如梦似幻的独特诗意美;“莲花公主”篇借鉴了唐代建筑和福建土楼元素,构建起蜂蜜王国这一童趣盎然的幻想世界;而“画皮”篇中,团队则从宋画的清旷雅致与传统戏曲的写意表演中获得启发,美学风格古典凄美、意蕴悠长。

霓裳羽衣舞
目前,影片不同的篇章各有“拥趸”,看过电影的观众也会在互联网上谈论对其中不同篇目的看法。《聊斋》文本本身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而动画电影的体裁特性决定了必然会吸引家庭观众,为了确保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触动心弦的故事与共鸣点,影片在最初定位的时候就设定了照顾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感受——小朋友可以从中看到奇幻有趣的童话,年轻人可以体会爱情与冒险的浪漫,成年人则能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画皮》是片中最具鬼魅气息的篇章
影片从轻松简单的小故事开始,谋篇布局,带领着观众的情绪,循序渐进。“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几个故事,从童真的感受,到慢慢正视爱情,到结婚家庭之后面临的问题,最终是美好的双向奔赴,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让观众能够慢慢体会这些感受。”导演谢君伟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蒲松龄先生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一些思考,有歌颂、有赞扬、有讽刺,里面是很多天马行空的世界,我们这么多导演,就是想把这些不同的篇章,用各自最极致的方式呈现出来。”

蒲松龄在井下讲故事
当代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年轻团队的“古今对话”
2023年,宋依依担任制片人的上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成功开辟了一条国产动画电影叙事的全新路径,开启追光动画的“新文化”的全新系列之外,也给行业带来新的启示。
“讲古人的事时,希望让观众看到与当下的共情点”,宋依依回看,当时片中“轻舟已过万重山”引发的集体共鸣,正是这种“古今对话”的典范:李白、高适的理想与挣扎,最终落脚在当代人对“跨越困境”的共同体验上。带着这份经验,《聊斋:兰若寺》的年轻团队在改编《聊斋志异》时,更自然地将当下的社会情绪与价值关切注入了志怪故事的肌理。
据介绍,整个幕后制作团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0岁,而青年人对于影片中传统叙事的看法,并非“为了刻意创新”,而是天然带着一些新鲜的锐气。
比如在对“传统文本留白”的挖掘上。《聊斋志异》多以男性视角展开叙事,而《聊斋:兰若寺》则让女性角色走出了“附属品”的框架。

《画皮》剧照
《画皮》篇章将焦点从原著中的王生转向其妻子陈氏,导演刘一林希望“从这位女性身上看到她面对婚姻困境中的不甘、纠结与努力,夫妻长久相处后的困境,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命题”。片中陈氏一句“恶心”的台词,道出她的觉醒,她的态度,这种对亲密关系的细腻观察,显然带着当代人的情感印记。《画皮》的原著充满志怪色彩,改编的落点则聚焦“身份认同”与“自我接纳”:画皮妖渴望通过“美丽的皮囊”求得一个家,陈氏则在婚姻的疲惫中寻找自我,两者的困境在“对他人期待的挣脱”中形成呼应。

《画皮》从原配视角进入对婚姻关系的思考观察
宋依依告诉澎湃新闻,此次两位女性导演加入《聊斋:兰若寺》的创作时,也带来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腻感知。比如,在崔月梅导演的《崂山道士》中妻子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劝阻者”,她的清醒与务实,一方面提供了扎实的家庭生活表现空间,也是对丈夫投机心理的反衬。

《崂山道士》海报
再比如《鲁公女》中,鲁公女被赋予“飒爽主动”的性格,她先救爱人、再闯黄泉的设定,打破了传统故事中“男性拯救女性”的套路。导演刘源在此前的采访中曾表示,“希望呈现‘双向奔赴’的爱情,更贴近当下年轻人对情感关系的期待。”

《鲁公女》海报
“《聊斋志异》在那个年代就用志怪外壳探讨人性,本身就很有前瞻性。”在宋依依看来,这种创作逻辑的底色,是团队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笃信,“无论是《长安三万里》还是《聊斋:兰若寺》,核心都是抓住那些不变的东西——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情感的珍视。”同时,宋依依谈到,《聊斋:兰若寺》中试图与当代人产生的深层情感连结,凝结在一种 “释然感” 之中。 “我自己很喜欢片子最后的释怀感,观众看完喜怒哀乐后,能像普通人一样继续上路,无论高潮低谷,决定对错,很多事都会过去,每个人都能成为精彩故事的一部分。”
多篇章众导演集体创作,制片人炼成“时间管理端水大师”
六个故事“并肩作战”,对于工业化的制作流程也提出新的挑战。六个创作组并行推进,六个导演跨单元协作,四年制作周期里,从毛毡质感的批量生产到黄泉场景的视效攻坚,从会议排期的“半小时战争”到资源分配的“定制化倾斜”,制片人宋依依调侃,自己生生被炼成了“时间管理大师”和“端水大师”。
追光动画自2013年创立以来,便志在以匠人精神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一流水准的动画电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追光构建起了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注重在内部挖掘和培育人才,给予员工充分的成长空间与实践机会,让团队成员能够在项目磨砺中逐步成长。此次《聊斋:兰若寺》的多位导演,都是追光动画人才培养成果的有力见证。
《崂山道士》的导演崔月梅,是追光动画的元老。作为角色设计总监,追光过往作品中的角色几乎都出自她手;《井下故事》的导演黄鹤宇是追光的动画总监,对于整个公司全流程的环节都十分熟悉了解;《莲花公主》的导演谢君伟和《聂小倩》《鲁公女》《井下故事》的导演邹靖,是《长安三万里》的导演,两人此前也都参与过多部追光动画作品的制作;《画皮》的导演刘一林和《鲁公女》的导演刘源,都是“故事板”出身,对故事节奏与情感有着精准的把控能力。宋依依谈到,创作者们都成长于同一创制体系的好处是,大家对于流程和标准的理解更加统一,不同部门的协同推进也就更加顺畅。
但已经共事过多年的“老同事”们,这次做《聊斋:兰若寺》,还是遇到许多崭新的挑战。项目的第一个难题,是“群聊该怎么建”。宋依依在采访中笑言。不同于传统长篇动画的单一团队,《聊斋:兰若寺》的六个创作组需要与各部门协同,要求信息高效流转,在繁琐中不浪费任何一个人的时间。
宋依依介绍,追光动画以“会议驱动”著称,会议安排成了严峻的“战场”。从早上十点到晚上七点半,工作以半小时为单位被会议填满,审核内容、讨论方案、协调进度全靠会议推进。但在《聊斋:兰若寺》中,导演需要在不同单元间“游走”,剪辑师、艺术总监、视效总监等核心成员需要和不同的剧组“车轮战”,宋依依自己的日历也成了“重灾区”:“同一个半小时,我的日历上曾被排了五个会。”
作为制片人,需要平衡公司的资源分配,而每个故事的“特点”就是它的“难点”,资源必须跟着特点走。

《画皮》中呈现宋式美学

宋画中的散点透视带来古典感
在《画皮》的宋画风格中,为了实现“散点透视”的古画感,团队为全景镜头单独制作资产,“三维空间里手动调整透视,相当于重新搭一套场景”;崔月梅导演团队最初提出“全毛毡”的方案,就让制作组预估到“工作量相当于一个长片”。从毛发的卷曲度到角色与道具的“碰撞”规则,团队需要用大量时间测试出标准化流程,才让毛毡从“实验性风格”变成可批量生产的“常规操作”;《莲花公主》的“飞行难题”则倒逼技术迭代。因为莲花公主需要“长翅膀飞”,于是团队不得不重新设计运动模糊算法——“莲花要能飞,后面她又要像蜜蜂,她的裙子是撑起来的,她怎么做、怎么飞?”宋依依透露,光是这个设计,就让动画部门的工作量翻倍。而作为收尾的《鲁公女》,则被要求“把视效拉满”:黄泉场景的牌楼融合唐宋建筑元素,灯笼里的“记忆碎片”需要逐帧手绘,“它是情感高潮,必须顶到最高级”。

《鲁公女》是全片的情绪高潮
谢君伟导演谈到此次的“集体创作”透露,其实每个导演都在一种“暗暗较劲”中实现了更良性的竞争。“卷是肯定的,这是他们作为创作者该有的精神。”宋依依谈到身为制片人在这次项目中的另一个苦恼,“他们卷,我得拉着,要去把这些东西能平衡一下,时刻提醒他们自己这部分的重点是什么。”
观众看过好的,就会想看更好的
7月12日上映以来,《聊斋:兰若寺》票房并非第一时间大爆,不过,在本周末新片上映前,影片接连实现票房逆跌,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蝉联三日票房日冠,也展现出更长线放映的潜力。

《聊斋:兰若寺》在本周蝉联三日票房日冠
暑期档,向来是动画电影“发力”的时候。追光“新文化”系列的上一部作品《长安三万里》在两年前的暑期档同样经历了票房逆跌、步步逆袭的过程。而今年上半年,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捅破票房天花板的同时,也让动画成为全民焦点。
同为动画行业的从业者,宋依依记得自己在年初独自在影院看完《哪吒2》后的那股子感慨,“我当时在想,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居然是一部原创的动画电影。这件事情真的让我很有感触,中国动画能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曾经大众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认知,停留在“低幼、给小孩看的”刻板印象中,而如今,观众对动画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依依也承认,一部这样“顶配”动画的成功,将整个行业“卷”得压力更大了,“因为观众看到了好的东西,自然会想看更好的。行业内大家也会去追求更高的标准,我觉得动画人都是很在意观众看法的。”
据透露,目前追光已着眼于《聊斋:兰若寺》的海外发行计划,团队对英文字幕的翻译极为重视,力求精准传递 “东方概念”,同时希望东方志怪外壳之下这种真挚的情感,也能够打动海外观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